第十六屆“當代杯"全國幼兒教師職業技能大賽--觀察記錄 |
|||
參賽作品名稱 |
從“我不行”到成功了 |
參賽作者 |
張靜 |
觀察對象 |
丫丫 |
年齡段/班 |
大班 |
觀察時間 |
9:10——9:40 |
||
觀察背景 |
丫丫喜歡在美工區進行手工制作或繪畫,每周會去2-3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主動表達。這次主題意愿畫《我的旅行》的時候,畫了一個半身人便不再繼續畫了,直到活動結束。
|
||
觀察目標 |
觀察幼兒解決問題時的需求 |
||
觀察過程 |
第一天:在繪畫活動就要結束的時候,大部分幼兒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與同伴講述、交流著自己的作品,而丫丫卻一臉難色的站在椅子后面沒有動,我邊走到她身邊問她: 我:丫丫你今天畫的什么啊? 丫丫:我畫錯了! 我:你把什么畫錯了啊? 丫丫面無表情的盯著我沒有回答。 我:那你今天想畫的是什么? 丫丫眼睛向旁邊看了一下依舊沒有回答。 我:那好吧!等你想好了告訴我哦! 丫丫嘆了口氣,如釋重放的走了。 第二天:丫丫告訴我她想畫個小女孩,她指著畫說:這是頭發,這是臉,我想用肉色,沒弄好。于是我倆一起嘗試了調肉色,嘗試將“黑臉”遮住。同時在丫丫提出臨摹作品,我表示認同和支持,最后她獨立完成繪畫作品 |
||
觀察分析與反思 |
分析: 第一天繪畫是丫丫只說了四個字“我畫錯了”說明她在繪畫過程中遇到了問題,然而之后并沒想任何人求助而選擇了沉默和逃避。可以看出她無法提出自己說遇到的問題。畫了一半就停筆不在畫了表示她想放棄這次繪畫,因為大班幼兒已經幼兒審美能力,她對自己的作品失去了信心; 第二天能夠主動交流繪畫內容,并繼續畫,可以看出丫丫對繪畫活動的喜愛; 我分析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畫錯了,覺得畫得不好無法改正了。 2、不能確定繪畫內容(經驗缺失)。 3、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想畫的(技能缺失)。 措施: 1.認同并尊重每一個幼兒和他的作品,并幫助其與同伴進行交流學習。 首先我肯定了丫丫在欣賞作品和創作作品時都非常認真,我又拿著同伴的畫給丫丫看(因為在上一活動是另一幼兒也的畫也畫錯了,但他進行了添畫,繼續完成了作品)請她欣賞。激發丫丫繪畫興趣。 2.豐富生活經驗,繪畫的表現需要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 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她關心身邊的事物,可以多觀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如在戶外活動時與幼兒一起尋找春天,感受春天。看小草發芽了,迎春花,桃花…陸續的開了, 微風夾雜著花香吹過臉龐等。 3.提高幼兒繪畫技能。 (1)培養幼兒觀察能力 幼兒觀察事物喜歡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這樣雖能突出重點,但由于他們概括能力差,組織能力弱,經常會忽視了整體和局部的關系,省去自己不感興趣的部分,所以繪畫時不能把物體形象畫得完整。為了更好地把握這一點,可以讓幼兒對簡單的圖形進行添畫。如圓形變成熊貓,扇子,小熊,小豬……;之后可以把幾何圖形組成的畫給他們觀察,利用拼、拆、搭、添等組織形式把沒有完成的畫添加完整,就好像搭積木一樣,把幾何圖形(三角,方形,長方形等)拼在一起變成城堡。使幼兒進一步認識局部和整體的關系,還可以培養幼兒從整體到局部,在由局部到整體的正確觀察方法。
反思: 《剛要》中指出:支持幼兒積極參與各種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所以雖然我們在做自主性意愿畫,鼓勵幼兒創造性的繪畫,然而在丫丫提出這幅畫是模仿幾米畫的草地上的小女孩時,我并沒有阻止她去模仿。我們不應用一把尺子衡量評價所有幼兒,當幼兒需要一個“梯子”支持幫助時,我們不應武斷的拒絕。
所以在活動中我鼓勵丫丫自己獨立完成作品,支持她臨摹的選擇。在今天的作品完成后可以看出丫丫對繪畫的興趣更加濃厚且充滿了自信。也能夠初步的提出在繪畫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就是一次成功的繪畫活動,一幅成功的作品,不是因為它的美與不美,而是幼兒從中獲取了自信,并能夠從沉默到交流到提問。雖然能夠創造性的繪畫固然好,但模仿也是一種學習。關鍵是在過程中我們獲得了什么,不是嗎? 本文為“當代杯”教師大賽原創作品,只做分享、學習、交流使用,抄襲必究
—— ——當代學前教育網—— ——
|